花田话题  >  情感问题  >  正文

读心术·3|现在的你,就是过往最好的自己(上)

【楼主】

36岁 广东 广州

2018-04-30 18:07

【下接】读心术·3|现在的你,就是过往最好的自己(下)

https://love.163.com/park/topic/93954574


一直以来,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理论不绝于耳,人们脑海中对原生家庭的误解观点也越来越多。细分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:

1.很多心理问题,来自于原生家庭(父母)对我的教养方式。

2.父母那样对我,他们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。

3.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是深层烙印的,很难摆脱。

4.即使我们觉察到原生家庭的伤害,也只能尽量避免发生在下一代身上,而我们这一代只能牺牲掉,有时候甚至这种伤害可能还是会在下一代身上重现

5.也许通过长时间的心理咨询或者修行,可以一点点拔除掉这些影响

壹| 认识到被原生家庭伤害的,其实已经好了。

来访者:我爸妈经常打击我,让我特别缺乏自信

我:你说的缺乏自信是什么意思?

来访者:就是老觉得自己不够好

我问:你觉得自己不够好,但实际上呢?

他搓搓手:实际上还不错

我:你说的缺乏自信,是说你的实际情况往往比你以为的好一些?你以为自己不好,但实际上你知道自己还不错。

他点头,过了一会儿发现不对劲了:哎?怎么按照你的说法——我其实挺自信的


在真实的咨询中,不会直接这么对话。否则,除非是内心很强大的来访者,都会感觉很不舒服(就像你现在感觉到的那样)。

不舒服的点在于,一个人从小被父母打击,那必定是有很痛苦的回忆,那些难以释怀的怨恨,会让人恨不得用”我这一辈子都被毁掉了“来回敬,来证明父母”罪行“的深重。

这时候证明这个人自信还在,无异于是在帮凶手辩护:你看!受害者并没有受伤!

我无意为父母辩护。当年的错,犯下了就是犯下了,受伤就是受伤,被怨恨一辈子也是果报。我想说的仅仅是,一个人发现自己”有问题“,和不知道自己”有问题“,这两种情况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。

这方面,高晓松在评论武志红老师的演讲时,有过一句精准的评论:病的时候,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病。等病好了,才知道自己曾经病过。

换言之,抱怨原生家庭的,都是病好了的。


一个人抱怨她的原生家庭:从小,我妈妈就很焦虑我得什么病,动不动就带我上医院看病。受她的影响,我现在也对健康问题过度焦虑。

这里命名了一种,叫做过度焦虑

这个命名在逻辑上有两个层级:

一是"过度焦虑"作为一种诊断标签本身;

二是"过度焦虑"的内涵,即当事人当真无法判断风险,为了一些"不知道有多大概率发生"的坏事而不安;

两者的关系,就像地图与真实的领土,菜单上的菜名与热气腾腾的菜肴。

一旦区分出这两个不同的层级,"魔术"就发生了。

我问她:你说过度焦虑,是什么意思?

她说:就比如说这几天吧,我咽唾沫的时候,感到嗓子有一点疼,我就老胡思乱想,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。越想,就担心得越厉害。

——这是引导她在第一个层级上,描述"过度焦虑"的性状。

我再问:那你要去医院看看吗?

她愣了一下:干嘛去医院?我知道没病啊

——她相信自己是多虑,这是在第一个层级上,论证"过度焦虑"的成立。而我利用这句话,跳到第二层级上,接入"过度焦虑"的内涵。

我说:啊!你知道没病!——那你担心什么?

她:……

——看,这就是魔术的诀窍。

她需要证明自己是多虑了,才能在第一层级上让"过度焦虑"成立。而证明自己是多虑的这个动作,恰好在第二层级上终结了"过度焦虑"。为了证明自己有病,她必须先"治"好自己的病。这么看来,根本不用"治"病!只要说出得的是什么病,病就好了!


这种看似悖论的对话,用到的是现代家庭治疗的理论中,处于核心位置的理论——对疾病的认识论(epistemology)。能说出"原生家庭导致我现在XXX"的人,认识到所谓XXX的存在,等于已经摆脱了原生家庭的视角。看到即是改变。产生不一样的认识,就打破了病理性的认知框架。

这并不是说,原生家庭对人没有影响。原生家庭是可能摧毁一个人的自信。但真正缺乏自信的人会是什么样?他们并不抱怨原生家庭,因为认识不到那里,他们只会说:"我没有不自信的问题——我是客观上一无是处!"同样,真正过度焦虑身体健康的人,绝不会认识到自己"过度焦虑",只会认定自己的焦虑是适度的。身体就是有病,就该马上去医院啊!

从这个角度来说,一个人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,这个认识的转变意义非凡。说得简单一点,从"所有人不都是这样吗?"到"我靠,原来我是受到原生家庭影响才这样的,这是我的问题",这一变化在心理治疗中占据了决定性的作用。而所有对原生家庭的批判,一旦发生,就代表这一变化已经完成。

但是在情感上,对原生家庭的批判这时候才刚刚开始,怨恨,愤怒,委屈等情绪正在喷涌而出……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化解,这造成了很多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:"我才刚意识到他们伤害了我,你就说我已经好了!"

情感上难以接受——但事实就是这样。在认识论的语境里,逻辑就是如此:认识到有问题,等于打破了认识。


也有一些人质疑:难道我说出我得了抑郁症,抑郁症就好了吗?

那倒不会。

抑郁症并非一个单独的问题,它是一组症状的集合,包含了很多复杂性,值得专门写篇文章。有一些部分可以通过自我觉察而获益。至少,一个人承认自己有抑郁症,对自己的认识就会发生一些改变。

有人说:那又怎样?认识改变了,行为没有改变。就像我父母总是吵架,我能认识到这对我的影响,但我还是忍不住跟我的伴侣吵架啊!

好,这个问题,就涉及到另一个哲学观念。


贰| 人是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?

我认为,人是可以自主选择行为的。不管遇到什么情形,都可以选择吵,也可以选择不吵,除非他意识不到自己还有选择。换言之,一个人意识到自己,比如有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吵架(这就是前面说的,认识到问题存在),同时他还保留了这个习惯,我会认为他是有意如此。


本质上,这也是一种认识论的差别。一个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?可以认为是被之前发生的事决定了(至少是牵绊了),这叫因果论,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主流;也可以认为,它与前面的事无关,只是这个人这一刻自由意志的体现。后面这种认识,是目的论的根基。因果论指向过去,目的论面向未来。

换成目的论视角,再看这个问题:认识改变了,行为没有改变,我还是会忍不住跟伴侣吵架,就会觉得很好理解。也不只是这一个问题。


无数人会说:我知道自己没那么差,但我就是不自信!我知道没生病,但我还是焦虑!我相信伴侣爱我,但我还是有不安全感!我看到了问题,但它并没有好!

这不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一生的烙印吗?

不!存在另一种解释方式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未完待续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更多”读心术“文章请关注 

网易花田恋爱研究院

一个能帮你提高“恋商"的公众号


分享到:

花田方可参与。没有帐号?立即开通>>

最新参与

2条)
意见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