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约吗?
嗨,约吗?
约吗?出于2014年的一句网路词语,现已逐渐丧失本意,并成为线上社交搭讪和问候行为的标配用语。甚至在现实生活中,“约吗?”也成为好友之间准备见面或者筹划聚会时打趣和调
侃的口头禅。“约吗?”熟人之间讲的是“约见”、“约会”、“约饭”、“约跑”、“约歌”,和“在吗?”、“有时间吗?”类似。
不熟的人和陌生人之间,用“约吗?”来做线上社交搭讪的开头语,一般都会叫聊天气氛变得尴尬、暧昧,而说这句话的人也会显得特别轻佻,没有任何搭讪的技术含量,对待目标目的简单粗暴,直接明了。没有放张略逼格的照片,配文我来了,你在哪那种矫情劲儿。因为这个“约吗?”有太多暗示,比如“约炮吗?”。
我有个单身的朋友抱怨说:我哪有时间去约,周一到周五上班,下班后累个半死,有时候回家还得加班,地铁上就能睡着,路过去电影院看个变形金刚都能睡着。周六周日洗洗衣服,陪陪父母,乱七八糟琐碎的事情处理一下,一闭眼再睁眼又到周一了,附近小约一下都得看档期。
在北京“约吗?”,时间成本非常高,东四环的找西四环的约个饭约个电影,需要用掉半天时间。正常白领情侣谈恋爱的交往时间大多数是周末,其他时间都属于“云交往”,因此交往大半年后都不“认识”对方也很正常,所以大家都在北京工作但并不同居的男女都属于异地恋。
也有少数人厌倦了相识、相知、相爱到最后还要一拍两散的过程。到了有啤酒肚和发际线倒退的年龄时,还是单身的人多少会变得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,关闭心门,慢慢变的速食,开始另外一种“约吗?”。
于是许多人也找到解决欲望不满的新途径——寻找性伙伴。并且不少人将设想付诸行动,就是有“约吗?”的想法到约成功。最初对约成的想象大多都是:没有感情,没有关系,只有单纯的性,因为粗暴反而简单,轻松。
一次玩儿串联真心话时,我问了一个男生有没有约过。他回答约过,但是没成功,因为在对方洗澡的时候他睡着了,那次约真的属于开房间钻被窝睡觉。开房时有短暂的肾上腺素爆棚的感觉,早晨醒在陌生的床上后有了莫名的失落感,也就在没想那事儿。
我告诉他,就算是早上那事儿成了,会更失落。
其实约成功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。条件问题:哪类人具备约成功的条件?渠道问题:酒吧、出差、社交APP?感觉问题:时间、地点、细节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叫心理不舒服、不愉快、不踏实、不安全。
无数案例的心因性性功能障碍者都有没约成功或没约愉悦的前因。当成为彼此的一次性用品后,错误的用一次性来弥补生理欲望的缺,却会显现出你心理那个更大的、真正的缺。严重的就会造成心因性性功能障碍。
我们都想要牵了手就能结婚的爱情,却活在一个上了床也没有结果的年代(左耳)。不过,“约吗?”
最新参与
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