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少文字的时代!
失去的恋人 | 罗伯特·勃朗宁
主播:蔡佩池 | 演员
那么,一切都过去了。难道实情的滋味
真有预想的那么难咽?
听,麻雀在你家村居的屋檐周围
叽叽喳喳地道着晚安。
今天我发现葡萄藤上的芽苞
毛茸茸地,鼓了起来;
再一天时光就会把嫩叶催开,瞧:
暗红正渐渐转为灰白。
最亲爱的,明天我们能否照样相遇?
我能否仍旧握住你的手?
“仅仅是朋友”,好吧,我失去的许多东西,
最一般的朋友倒还能保留:
你乌黑澄澈的眼睛每一次闪烁
我都永远铭刻在心;
我心底也永远保留着你说
“愿白雪花回来”的声音!
但是,我将只说一般朋友的语言,
或许再稍微强烈一丝;
我握你的手,将只握礼节允许的时间,
或许再稍微长一霎时!
译者:飞白
出自《世界在门外闪光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
(注:嘉宾根据朗读习惯对文本进行适当修改,文本以书面为准。)
在这含蓄细腻的字句里,任谁都能体察到诗人对他“失去的恋人”仍旧一往情深。这种发乎情、止乎礼的爱意让人为之惋惜。
这首诗作于1845年5月,相传是勃朗宁向女诗人伊丽莎白·巴雷特求婚遭到婉拒时所作。当时,巴雷特39岁,因意外而瘫痪卧床已有24年之久。爱情对她来说,如同可望而不可即的星辰,她认定自己的生命像“青苔一样寂寞”。但勃朗宁并未因巴雷特的婉拒而停止对她的关怀,就像他在诗中祈求的那样:
“最亲爱的,
明天我们能否照样相遇?我
能否仍旧握住你的手?”
勃朗宁依然坚持每个星期去看望巴雷特一次,与他同去的还有鲜艳的玫瑰。后来,巴雷特将这些日子称为“一整个昏暗的星期中最明亮的一天”。
或许爱情真的有奇迹,1846年的春天,在勃朗宁的鼓励和一次次的尝试下,巴雷特能够独自走到大街上了。她在《葡萄牙女子赠十四行诗》中写道:
“只要是爱,就没有下等,
没有微贱,当最微贱的生灵在爱,
上帝必接受他们的爱而以爱回应。
我的感情透过我的容貌焕发出来,
透过我的陋质而闪耀,从而证明
爱的伟大创造为自然的手笔增添光彩。”
最终,两人在1846年九月秘密结婚,之后移居意大利佛罗伦萨。就在此时,巴雷特将《葡萄牙女子赠十四行诗》赠予勃朗宁,这本诗集始作于勃朗宁第一次向她求婚,止于他们结婚的那一天。
如果勃朗宁被拒绝后,不再坚持心中所爱,或者巴雷特始终都未曾敞开心扉,两人的结局会是怎样?大概不会出现继莎士比亚之后更为动人的十四行情诗了吧。
长大之后,我们总是将一些话羞于唇齿,把一些情感藏于内心。或许是因为生活里少了诗,我们甚至不再用文字传达情谊。对于种种情感,我们仅仅是缺少面对它、接受它、表达它的勇气。那么佩池问你一个问题:你是希望在简单、充满阳光的日子里生活,还是甘愿自己的心灵被意念的枷锁禁闭起来?好了,希望勃朗宁夫妇的故事能在这个寒冬给你些许慰藉。
文/寅时
最新参与
(0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