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心术·3|现在的你,就是过往最好的自己(下)
【回顾】读心术·3|现在的你,就是过往最好的自己(上)
https://love.163.com/park/topic/93948571
叁| 被原生家庭”烙印“的感觉,可能是大脑在骗你
为什么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不差,却一口咬定自己”不自信“;或者明知道身体没病没灾,却仍然忍不住胡思乱想?
原因只有一个:他们需要”制造“出这样的假象。
大脑可以建构出不存在的东西。假如大脑希望让自己相信,自己具有一些叫做”不自信“、”焦虑“、”缺乏安全感“之类的特质,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建构出这些东西,自己无法辨别真假,还能轻轻松松甩锅给原生家庭。
可是好端端地,大脑干嘛要骗人呢?按照目的论的解释,因为这是有好处的。
有一个画面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:2010年上海世博会,那些排长队的热门场馆门口,摇着轮椅的残疾人可以走绿色通道,不必排队。而在世博园的出口,我看到很多”残疾人“站起身,收起轮椅,大摇大摆地离开……
我们想象一下,一个明知道自己优秀的人,却一口一个”不自信“,不就像一个两腿健全的人,却一直用轮椅行走吗?倒不是说他存心骗人,他可能也在骗自己。他那么做看似给自己增添了很多麻烦,但也有好处。比如可以另辟蹊径,比如少承担一些责任,又比如这样一来,得到了更多关心和照顾。
可不可以起身离开轮椅呢?随时可以。但起身之后,他就会面临新的处境,他和别人的关系会产生变化,这里有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。他不一定做好了准备。就像一个人随时都可以承认:我知道自己还不错,只是常常忍不住把自己想得很糟糕。但是一旦这么说了以后,要如何作为一个”还不错“的人,去和别人相处呢?那可是一个全新的,不一样的世界,他做好准备了吗?
这告诉我们,为什么原生家庭会给人那么深重的烙印感?甚至会让人”一生都难以摆脱“?不是因为什么魔咒——并不存在那样的魔咒。而是因为,一些人已经习惯了坐轮椅的便利,就不太想尝试一种新的行走方式了。
当然,这种说法经常受到批评,因为不但缺乏同情心,而且有一点恶意揣度:你明明没病,还装病,就为了得到好处。所以目的论的传播,常常会被人群起而攻之。
例如,如果是面对面,一个陌生人向我求助时,我也很难开口说”你保留这个问题,是为了什么好处“这样的话,多半还是说”唉,你经历了这么多不幸,生活真是很不公平“,好歹觉得自己还在说人话。
但我发现,在适当的时候,对一个关系足够亲近,或者自我足够强大的人来说,目的论的思考方式——如果不引起反感的话——对他有更大的帮助。所以在文章当中,我想给它一次机会,希望至少对一部分人有用。
这个帮助体现在哪里?既然一切都是你的选择,既然原生家庭没有给你打上烙印,也就意味着你立刻,当下,随时随地,什么”治疗“都不用,就可以改变。只要一转念,就可以做出跟过去不一样的,从未尝试过的选择。
肆| 只要做好准备,随时都可以摆脱原生家庭影响
很多人一直渴望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解脱,不过,他们听到这个说法,第一反应不是振奋,而是不爽。是的,我自己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时,也感到愤怒和不可思议:你把改变说得那么轻松也就算了,还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没做好准备?
怎么可能有那么轻松的改变啊!
但我们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:假如有一种魔法,把改变变得很轻松呢?
假如有一个神奇的按钮,按下去,原生家庭带给你一切负面的影响,都可以立刻解除,你会立刻变成理想的状态!——要按这个按钮吗?
你会毫不犹豫地就按下去?好!
这个思想实验,来自于焦点解决咨询中的一个重要技术,叫奇迹提问。这是一种解构性的思考,跟前面的魔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它绕开”问题“在第一层级上的建构,跳入到第二层级上的现实互动。我们看看会怎么样。
假设一下,你现在就是一个新的人!你自信,乐观,积极,稳定,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,一切阴霾从此与你绝缘。这样的你,别人会如何期待?你跟他们的关系会怎样改变?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吗?选择哪些,放弃哪些呢?承担哪些风险?担负哪些责任?在生活中又会遇到什么新的挑战?
会不会有那么一刻,你对自己说:其实,原来那样也挺好……
偶尔也想回到熟悉的状态里,喘一口气。
甚至你会想:这个按钮能反复使用就好了,有时变回去,有时变回来。
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吧:一个反复抑郁发作的女大学生,每一次都要靠男朋友的支持度过难关。在被问到”如果有一个按钮可以把抑郁症治好,你按不按“的时候,她回答”按,但是不想承认自己按过“,因为”男朋友早就想离开我了,只是担心没人照顾我的病。要是他发现我病好了,他就走了。“
这个思想实验,就是为了让你看到,哪怕”改变“在第一层级上轻松易行,哪怕原生家庭的烙印可以无影无踪,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,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,他仍然有可能回到老路——让改变重新变得很难。
有人说,就算这样,那也不能证明:”这些问题跟原生家庭无关“。我同意。但它至少补充了一种可能性:”无论是不是原生家庭造成的,它们在现实中还会有维持下去的动力“。看上去有点泄气,但它指出了另一种改变的方向:从现实入手!做一回这样的思想实验,你就会发现:改变很难,困难的不只是”改变“本身,也包括改变之后,如何面对在生活和关系中的重大调整。
伍| 真相都是建构出来的
后现代哲学认为,逻辑层级也好,目的论也好,都是我们头脑中主观建构的产物。
而那些原生家庭的理论,创伤、无意识、烙印……也是建构出来的。
建构是没有实体的。你不相信,它就不存在。
除非我们不断地讲一个故事,用想象一遍遍为它塑造实体。对一些人来说,他们选择了「原生家庭烙印一生」的建构,一遍遍反复讲述它。这无所谓对错。但做出这种选择,有它的用处。
做出选择的人,最难接受的就是承认自己的”选择“,自己居然”有得选“!
这就把大部分责任都交给了自己,这是会让人很生气。生气是容易的,而接受另一种建构,认定改变的权力就握在自己手里,要难得多。
它需要你——也只有你——承认自己的选择,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,是与世界和解,也是与自己和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完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更多”读心术“文章请关注
网易花田恋爱研究院
一个能帮你提高“恋商"的公众号
最新参与
(5条)